探究近代河南教育界索薪运动及教育经费独立
20世纪20年代正是军阀混战的时期,社会比较动乱。任职河南督军的赵倜在这时期,横征暴敛,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后又参与直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人民困苦不堪。为支付庞大的军费开销,赵倜把河南的各项税收都挪用充作军费,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教育经费。为争取自身的利益,河南教育界联合起来,开展了索薪运动。与其他省的索薪运动相比,河南索薪运动比较温和。它不像1919―1920年北京索薪运动那样引起各方的关注,也不像1923年安徽索薪运动那样发生了流血冲突,河南的索薪运动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智的行动。经过教育界几年的不懈努力,河南教育经费终于实现了初步的独立,这在民国史上实属第一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20年代河南教育界索薪运动的始末,旨在探讨教育经费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一、索薪运动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界的境遇
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又是重要的粮产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洋政府时期,几次重要的军阀混战都波及河南,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外,白朗起义、老洋人起义以及几乎遍及各县的匪乱,使河南长期处在严重的动荡之中而无法稳定。20世纪20年代,河南社会的动乱不仅使人民困苦不堪,而且各项税收都被军阀们挪用于战争的开销,教育经费当然也不可幸免地被挪用了。
说起这一时期的河南,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赵倜。赵倜在镇压白朗起义事件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深受袁世凯的重用。1914年,袁世凯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为控制河南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他任命对自己比较忠心的赵倜为河南将军,揭开了赵倜主政河南的序幕。赵倜自1914年主政河南到1922年参与直奉战争兵败倒台有近8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河南发生的重要事情都与他有关,教育界索薪运动也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赵倜主政河南后,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开
始肆意扩军。他所掌握的毅军‚1911年年初归河南时不过5营,很快就扩大为20营,到1920年时,除了北京政府直属的驻军外‚赵倜兄弟控制的私家武装即近10万人,较之晚清时期2万余人的军队总数增加了4倍以上。扩大武装的直接后果就是军费开支的剧增,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还阻碍了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赵倜巧立名目,征收各种杂税以扩大税源。比如,1915年‚河南在全国首创亩捐,土地不论好坏,每亩加征60文,次年增为90文;另又开征烟酒厘金、烟酒专卖(税)、印花税、屠宰税及附加,等等。1918年开始,全省田赋实行‘废两改元’,原额地丁银一两,改征现洋5元,几较原额提高一倍,而且从1918年开始预征次年钱粮。赵倜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以至河南人民怨声载道,《申报》对此有过报道:河南地瘠民贫,自赵氏督豫,滥招匪军,敲吸民髓,军费一项,每年增至六百余万,除政费无着,万事停顿外,又负债一千四五百万。
由于教育经费被挪用,教育经费‚到1920年积欠竟达14个月之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河南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切经费开支全部停止,连教师的薪资也无法发放。政府拖欠薪资如此之久,使得许多教师家庭因为拿不到薪资又缺少经济来源,基本生活几乎都无法维持,以至到了断炊的境地。至此,为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河南教育界联合起来,开展了索薪运动。
二、索薪运动的历程
自民国初年儒学裁撤之后,‚所有儒学田产一律拨归教育经费,名曰学田,河南各县教育经费多来自于此,而且政府又规定‚依国家税、地方税划分标准,确定各级教育经费之负担,大抵中小学经费由省县地方负担……其各省设立者均由省负担。民国五年,河南省议会又决定‚于各县劝学所,一律附设教育专款经理处,始开河南教育经费独立之先河。从制度设计方面来说,河南教育经费是有保障的。然而,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使得河南社会非常动荡,所有的财政收入大都被军阀塞进自己的腰包或者用于扩大地盘的军费开支,教育经费无法得到保障。
教育经费被挪用之后,教师生活上缺少了经济来源,境遇可想而知,1920年前后,积欠教职员工资竟达年余之久,学校会计虽终日赴领款机关坐催索讨,往往是不名一文。教育经费的困境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极大不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鼓舞的河南教育界教师职工自发组织起河南省教职员联合会,斗争矛头直指赵倜,展开多方面的活动,要求划出一种税款独立作为教育经费。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1920年10月28日,河南教育联合会通过了河南全体教职员一律罢课的决定,正式启动索薪运动。
10月29日,河南教育联合会又召集河南各校教职工于河南法政学校召开索薪会议。会议通过以全体教职工名义,致电国务院教育部及旅京同乡会各省教育会,声明河南罢课的理由,并派代表徐旭生(留美预备学校教员)为赴京代表,向教育部及各方面报告罢课之情形,并要求财政当局将教育经费定为独立,并觅妥实保障,担保积欠经费。正是这次会议提出的教育经费独立的主张,为河南教育经费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次罢课没有得到政府实质性的答复,因而,河南各校教职工又在‚政法学校开会,到会者约八百余人,会议决定继续罢课,并强调只有政府‚规定教育基金,永远不准挪用,则此次罢课方有价值。之后,全省继续罢课,然而当局对此还是不做任何表态。罢课导致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学校正常秩序也无法维持,因而学生也到省署请愿要求开课。迫于社会压力,政府答应了教育界的部分要求,令财政厅筹措7万银洋,发清积欠,并允将教育经费完全独立。11月6日,教职员复教。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政令如一纸空文,难以兑现,教育经费拖欠的现象仍没有改变。
1921年春,河南教育会会长及各校校长曾与时任河南教育厅厅长的李步青商讨拟定了两条教款独立的办法,但由于赵倜不同意,两条办法没有获得通过。到5月时,为争取河南教育经费的独立,时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的张鸿烈与河南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胡鼎彝拟了四条办法:指定若干县地丁或其他款项,完全作为省立各学校专款,不得挪用;指定的县如有灾患,收入不敷,得另行指定他县或他项税款补充;省内各校款项由财政厅征解,挂号转交教育厅存发;省城外各校款项,由指定各县就近拨抵。
赵倜迫于社会压力,表面上同意了此项要求,交由省议会通过,并由省署饬令财政厅、教育厅两厅核议。这时全省教育经费年仅72万余元,所以当时议定,指定开封、中牟、河阴、汤阴、鲁山等五县在1922年地丁项下,除已解拨者外,其余划为畨内各校经费,自1月起至6月止,按数解交教育厅转发。但是不久之后,直奉战争爆发,被指定各县收入的税款大多被赵倜挪用充当了军费,河南的教育经费依然没有着落。
1922年5月,直奉战争以直系的胜利而告终,而赵倜因支持奉系,兵败后被赶下台,由冯玉祥接任河南督军。此时,直系的曹锟出于讨好教育界以获得他们支持自己当总统的目的,于1922年冬发电决定划定专款维持教育,作为直系‚二把手的吴佩孚也在洛阳通电响应。河南教职员联合会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开展活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张鸿烈、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张跻青、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王金吾、省长公署教育科长王幼侨、女师校长张亦鲁等教育界名流,到处奔走呼吁,要求教育经费真正独立。对此,河南督军冯玉祥和河南省省长张凤台在实际行动上给予支持。冯玉祥本来就比较热心于教育,在他接任河南督军后就没收赵倜的家产,大部分拨作河南的教育经费,并规定某数项税收专作教育经费,使之完全独立,不再受任何政治影响。在冯玉祥的支持下,河南的教育经费实现了初步的独立。
三、索薪运动的结果:教育经费的独立
在河南教育界及相关人士努力之下,河南教育经费的独立成为现实,河南省政府专门下文规定:在全省税收中规定几项税收,专门用作教育经费,不准挪为他用。此项政策制定以后,历届省政府大都有效地施行了,尽管中间时有教育经费被挪用的情况发生。
在教育经费独立之初,河南省教育界人士都不了解税收知识,对以何种税收作为教育经费的专用税款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人提议从地丁税项下划出若干县份的税款作为教育专款,也有人建议以全省盐税为教育专款。但是,由于盐税金额比较大,省财政厅不同意将其划作教育专款。这时,在财政厅任职的职员侯仙培和李刚侯共同向省教育联合会建议:地丁乃国家款项,年有定额,没有增加的余地,不如契税,每年税收数目虽只60万元,如能很好整顿,却大有发展希望。这种情况,省财政厅内部还不完全知道,也容易成功。时任河南教育厅会计厅主任的王炳程,在向冯玉祥陈述河南教育经费的困难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可将全省‘契税’划为教育专款专用。经过教育界的努力争取以及冯玉祥的支持,省财政厅决定划出全省的契税收入为教育专款,设立教育专款监理委员会专门机构……从而使河南教育经费来源固定,使用独立,由原来的每年60万元上升到200万元。教育经费的独立,使河南教育的开办有了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促进了河南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为了统筹安排河南的教育经费,1922年10月4日,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教育款产监理委员会,负责全省教育经费的分配工作,使得河南教育经费能够专款专用,此后河南虽几经战乱,教育经费尚有着落,皆赖于此。河南省教育款产监理委员会由7人组成,省教育厅长、财政厅长、民政厅长、省教育会长都是其主要委员,任期为1年。委员会负设计整理全责,下设事务员二人,听从委员会指挥,办理日常事务。税款收入仍由各县县府负责,每月收款成数,分报财、教两厅,收款多少,仍解省库,月终由事务员从库款中提出契税部分分发学校。
河南省教育款产监理委员会成立之初,王炳程由于懂得财政、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河南教育经费独立过程中曾向冯玉祥提出过解决河南教育经费困难的建议,很受冯玉祥的欣赏。因而,在河南教育款产管理处设立时,他就被任命为教育款产监理委员会的第一任处长。经过王炳程的精心筹划和安排,河南教育经费逐年递增,民国十二年省教育经费增至八十万元,十三年增至一百万元,十四年增至一百二十万元,按月发款,并未积欠,从而保障了河南教育经费的充足,在河南教育史上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之后,河南省教育款产监理委员会对组织机构重新做了调整,改革税款、整顿契税,扩大了规模和职权范围,不仅保证了教育款项专款专用,而且使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由每年收入六七十万元,增加到八九百万元,从而促进了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河南教育经费的独立是民国史上的首例,其意义重大,它不仅促进了河南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为其他各省教育经费的独立树立了榜样。河南教育经费的独立以契税作为教育经费专款,全省的契税收入,照各学校规定的预算,按时拨付,使教育事业正常进行。这种制度,使教师们的生活得到相当的安定,教育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大家深受其德。而且,正是由于河南教育经费的独立,才促成了河南大学的前身中州大学的创立和发展。
- 上一篇:探讨“七七”纪念与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
- 下一篇:浅谈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