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商法 >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讨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讨

作者2019-03-25 10:49未知

摘    要: 本文从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出发, 分析了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联系和差别, 旨在为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以此来不断的优化法律政策, 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同时更好的通过法来保护公民权益。

  关键词: 法律保留原则; 宪法; 行政法;

  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了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而宪法则是我国所有法律制定和执行需要遵循的依据, 行政法则是保证我国行政主体有秩序开展行政活动的依据, 而深入分析和探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 有利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工作。

  一、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一)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目前, 针对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有关学者提出了立法保留和国会保留的概念, 而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工作的进展则更加侧重于权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在立法权上的区别, 即行政法中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需要在授权后才能得知。目前, 我国宪法中涉及到的法律保留本质上和英美法国家的依法而治理念具有相似性, 这表示部分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的事件需要由法律来规定, 而不是由行政部门来规定而其中最为显着的便是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益的制定。此外,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还体现在人身自由界定上, 即在特殊情况下, 且特殊情况和法律直接相关, 警察可以通过强制性措施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并且需要在48小时之内向法院审批, 如果审批未经允许, 48小时之后即判定警察没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利[1]。

  (二)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相比较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而言,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主要目的是控制行政行为, 该原则执行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考虑到行政行为的双面性, 有关政府需要通过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 具体而言, 行政行为的双面性表现如下:第一, 行政行为指的是通过政治意识和一定的政治手段, 来为社会服务, 此为有利面;第二, 行政行为应用较为容易产生膨胀和滥用问题, 继而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威胁和影响, 此为有弊面, 因此需要通过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对其进行限制。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讨

  二、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联系

  (一)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本质相同

  无论是在宪法中, 还是行政法中, 法律保留原则本质是相同的, 这也是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的第一联系, 具体而言,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本质均是通过立法权、执法权、行政权的统一, 来明确具体的法律管理规定, 以此来实现对各自权利的有效控制[2]。由此可见, 从法律保留原则本质角度而言,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具有普遍联系。

  (二)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目的相同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目的相同, 同样也显示了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的紧密联系。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目的相同, 主要是因为法律保留原则所强调的东西具有相似性, 具体而言, 两者强调的均是按照法律规定来限制行政部门的法律权限和行政行为, 即通过限制行政结构权限的方式来维护公民的权益, 具体包括财产自由和基本安全。同时,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工作的进行, 还主张避免行政机关非法剥夺公民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 真正保证我国行政部门的有效运行及其行政权利的合理合法应用。

  三、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区别

  (一) 理论基础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是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最大区别,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理论基础涉及到了三方面内容, 分别为民主原则、分权原则、基本人权, 这主要是宪法制定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理论基础是法制主义, 这主要是因为针对行政部门的行政活动, 其目的是约束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同时为行政部门开展行政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由此可见,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理论基础不同, 这也是导致两者存在本质差别的原因之一。

  (二) 法律规范不同

  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在两部法律中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具体来讲,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需要体现《立法法》和《宪法》, 而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需要能够体现在不同行政单位的具体法律[3]。由此可见, 行政法的法律保留原则相比较宪法的法律保留原则而言, 更加精确、具体、直观形象, 并且涉及到了更多的具体内容, 这也是导致两者存在本质差别的原因之一。

  四、结束语

  总之, 法律保留原则是宪法和行政法中最为关键的原则之一, 并且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为了保证宪法和行政法的践行效果, 同时也为了保证公民合法权益, 相关部门需要对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同时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珏芙蓉.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7, 09:395-397.
  [2]王振海.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J].法制博览, 2016, 21:281.
  [3]袁帅.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讨[J].山西青年, 2016, 11:93.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民商法]银行金融卡被盗刷的法律
摘 要: 本文针对银行金融卡被盗刷的犯罪现象, 探析了伪卡交易这一犯罪行为的法律认定、密码泄露过错的举证责任、民刑交叉审理、民事诉讼主体等问题, 并基于商业服务的视域就预防银行金融卡被盗刷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银行金融卡; 盗刷问题; 法律建议; 一、银行金融卡被盗刷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案例分析。蔡先生是秀屿区一家银行的储户, 2017年12月9日, 他突然收...[全文]
[民商法]无人驾驶汽车事故风险与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 无人驾驶汽车区分为弱人工智能阶段无人驾驶汽车和强人工智能阶段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却也对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带来了刑事风险, 诸如对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的适用形成挑战。但是, 刑法规制无人驾驶汽车也应保持必要限度。因此, 宜构建与无人驾驶汽车特殊性相适应的预防和惩治体系。...[全文]
[民商法]我国法官惩戒事由的结构
摘 要: 法官惩戒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这可以说是各个法治国家法官惩戒制度的共同目的。但各国基于自身的法治传统、司法观念、司法体制等差异在惩戒事由的选择上各具特色, 从而形成法官惩戒事由划分标准的两种模式, 即行为-结果模式与法内-法外模式。我国基于自身的司法条件, 应当在法官惩戒事由的认定标准上从法内-法外模式转向行为-结...[全文]
[民商法]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文献
摘 要: 介绍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在社区矫正中的教育矫正概述, 从社区矫正和青少年的界定入手, 对教育矫正做了概述, 梳理了青少年的教育矫正的内容方式以及实践状况, 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青少年社区矫正; 教育矫正; 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正是新时代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教育矫正在纠正青少年犯罪, 避免...[全文]
[民商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内容与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内容, 其次介绍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点, 最后阐述了目前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现状并对未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司法鉴定; 环境损害; 现状; 污染;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 鉴定人运用专业的知识,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包括:监测、检测、勘查和综合分析等, 对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诉讼进行鉴别...[全文]
[民商法]恢复原状请求权的本质与
摘 要: 恢复原状请求权强调表面上的技术性恢复。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中的恢复原状是将非常态下的法律关系恢复到当事人之间初始法律关系状态, 恢复原状请求权不仅运用于财产领域, 也可以运用于精神损害领域。恢复原状请求权是民事责任体系中的重要救济措施, 但我国对其性质存在争议。恢复原状请求权为债权请求权更符合恢复原状本质特征, 为切实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我国...[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