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古代史 >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毕业论文

明代贵州开发的心理准备毕业论文

作者2019-07-26 14:53未知
  古代史毕业论文: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外来移民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疏离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斥。贵州土司迫于形势接受开发,却又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中原封建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一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使开发出现停滞或破坏。
  
  关键词:明代 贵州 开发 心理分析
  
  明代是贵州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开发期。在开发的进程中,明代贵州的发展显示出许多矛盾,有快速进步,也有停滞不前;有鲜花和赞歌,也有仇杀和哭泣。这些矛盾的出现,在开发的心理准备上可以找到答案。毕业论文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外来移民、贵州本地居民在心理上都有着未曾解开的心结。
  
  在明代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化外之区”,生产基本上停留在“刀耕火种”,“但为畲田,每岁一易”的阶段,生活上仍处在“汲流以饮,层树为巢”的状态,文化上大多数还是“俗无文字,刻木为契”,民族分布结构明显的是“夷多汉少”。在这样一种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都很不充分的条件下,明朝初年对贵州启动了大规模的开发。作为中央政府,不可能对开发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全部都有应对预案;作为从中原输入的开发大军,他们对中央的意图、贵州当地的现状、将来的开发前景一无所知;作为贵州本地居民,完全是被动地骤然接受中央王朝的开发决策,表现得张惶无措。
  
  明代贵州社会开发的进程完全是由中央政府启动的。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达开发命令,派驻数十万卫所军队及其家属驻屯贵州之日起,中央政府在开发贵州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个没能解开的心结。
  
  在开发贵州的动机上,明朝中央政府的心理存在着矛盾:看到了贵州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必须加强,纳入直接统治,但是又感到贵州太偏远、太落后,担心大量的投入之后很难保证有最基本的利益回报。
  
  现在留存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证明,中央政府启动贵州开发工程,既不是贵州社会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也不是贵州为争取中央政府支持而作出了极大努力,完全是最高权力当局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毕业论文通过稳定贵州来控制云南。明太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征南将士务必占领贵州,否则,“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在贵州将元代的站赤进一步扩展,在横贯贵州东西的驿道派驻重兵,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开一线以通云南。”
  
  由此不难发现,中央政府开发贵州有一种矛盾心理:贵州虽不对中央集权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但对控扼其周边省区的局势却能发挥重大作用;贵州在以立国的封建时代没有明显的发展前景,但在巩固西南边防上有着不能忽视的战略价值。基于这样的心理,中央政府对贵州的开发力度不是从贵州出发,而是由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周边地区的社会局势来决定;对贵州的开发内容不是满足贵州人民的根本需求,而是立足于明王朝的西南政局,主要侧重于与军事有关的、农业诸方面。
  
  在今天,研究贵州历史的学者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充分论证贵州地位的重要性,证明贵州是一个应该开发、值得开发、要大力开发的地区。但是,任何开发都是要计算和追求回报的。一方面,贵州在区位上遥悬西南内陆,不会制造边疆危机,不会把战火燃烧到皇城脚下,即使发生不测,周边省区可包围解决。后来贵州出现的几次动荡,无一不是用此对策。从这一点而言,贵州不会对中央政府的局势直接形成威胁,因此在中央的财力还不充盈的时候也断然不会对贵州有很大的投入。古代史毕业论文另一方问,贵州在地貌上是高山深涧,土地贫瘠,在那个时代,看不出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从中央政府以农业立国的执政原则来看,贵州的地位不可能超过周边省区,中央对贵州开发的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驻军的生活问题,而没指望贵州来充实国库,更不是以此探索一条新型的农业发展之路。然而,从明朝开发贵州的事实中可以揭示出一个道理:周边地区发展了,它们在中央政府的地位提高了,也相应地会抬升贵州在执政者那里的关注度;周边地区实力增强了,它们对贵州的“协济”就能更多更准时的提供,缓解中央在贵州开发上的困难。周边地区富庶安定,不仅在物质上能给予贵州支持,而且无形中刺激着、促进着贵州前进。古代史毕业论文指望中央政府对贵州特殊的关照是不现实的,指望周边地区在自己的经济不景气,或者社会不安定的时候仍然慷慨地支援贵州也是不现实的。
  
  既然要对贵州实行开发,就不可回避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贵州人民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明代中央政府同样表现出矛盾心理:竭力体现其华夏一体的胸怀,又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大汉族主义思想。
  
  明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是程朱。它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大同思想,对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使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二是等级观念,在四海一家中,牢固地树立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
  
  基于程朱理学而形成的以上两大特点,毕业论文在明代中央政府开发贵州的问题上,具体体现为对贵州本地的各族人民一方面竭力作出宽厚仁爱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心存傲慢,高度警惕。在洪武初年,明太祖亲自接见了进京朝贡的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向他阐明了中央政府的德化主张和四海一家思想,认为“天下守土之臣皆为朝廷使吏,人民皆朝廷赤子”,“夫礼莫大于敬上,德莫盛于爱下,能敬能爱,人臣之道也”。后来普定的土官者额入朝献礼,太祖在他临走时再次重申:“王者以天下为家,声教所暨无间远迩。”明成祖反复告诫驻黔指挥官顾成:“蛮夷仇杀,自昔而然,必务杀之,则非柔远之道。虽其犷戾难比,然鸟兽之性,亦有可驯,姑尽扶绥。盖天道好生,人情恶死,体天之道,念人之情,则中心恻隐,自有不能已者,卿其慎之。”宣宗嘱咐贵州总兵官肖授:“蛮夷当宽以抚之,但得其安则已,不足深究也。”古代史毕业论文宪宗曾经对贵州官员清楚表明态度:“蛮夷滑(猾)夏,自古有之,要在边将羁縻得宜,使不敢越境为乱而已,曷尝以殄灭为快!”其他执政者或多直接表达过贵州少数民族得宽容、安抚思想,或用减免租赋、赏赐物钞、宥罪减刑等行动体现其皇恩浩荡。这样的圣训和事实在《明实录》中还能找出许多。
  
  古代史毕业论文明代中央王朝在开发贵州问题上的这种心态,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中考察,便没有必要大加指责。当初起兵反元,他们树立的旗帜就是将蒙古等族统治者赶出皇廷,就是要重新确立汉族的正统地位。一个刚刚找回汉族自尊并且以思想为理论基础的王朝,其等级观念不可能消除,其蛮夷与华夏界限不可能完全冲破。
  
  但是,浩荡皇恩,宅心仁厚却掩盖不了其高高在上的等级观念,毕业论文流露出对包括贵州在内的少数民族蔑视和偏见。从洪武年间军队开赴贵州之日起,太祖就提醒将士:“行师用兵,须昼夜防,慎毋轻视蛮人。深入其地,虽来降者,亦须审查,慎毋轻信。”“群蛮虽称归顺,内实狙诈”,“我军当愈加严谨,不可托以心腹。”以后历代统治者,他们怀柔、绥抚、羁縻、训导贵州少数民族,其目的只有一个:“必使蛮夷怀恩服义,安生乐也。”换句话说,就是使他们“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变其土俗同于中国”,实现“王者以天下为家”的政治理想。
  
  把贵州纳入中华大家庭,在贵州推行“王化”政策,结果是使贵州走向中原式地主经济的康庄,沐浴了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思想,人员更加频繁的交流来往,增进了解,扩大共识,“衣冠服饰盖同华风”,“表祭礼乐不殊中土”,“渐革言语,稍如华夏”,“通汉人文字”。古代史毕业论文正因为把贵州视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即使在政治混乱、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央王朝也没有抛弃贵州。景泰年间有关贵州的一段讨论,否定了抛弃贵州的错误主张,就是以这种思想作基础的。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