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古代史 > 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古代史毕业论文

沈万三史料一则之研究古代史毕业论文

作者2019-08-16 18:45未知
  毕业论文恩格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发展,哪怕是单单对于一个实例,
  
  都是一种科学工作,需要多年的冷静钻研。”
  
  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他经商的原始资金,或称“第一桶金”的来历,毕业论文是深入研究沈万三时必然要提出,并且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关于这个问题的数种说法中,“分财说”是被很多研究者肯定的。1990年代苏州首次发起当代沈万三研究高潮所出专题论文集《江南巨富沈万三》、古代史毕业论文近年活跃于昆山周庄第二次研究高潮所出专题论文集《周庄走出沈万三》两书中,皆有“分财说”研究论文,观点完全一致,作为论据所用的一则史料也是完全一样的。
  
  这则被人们如此青睐又反复运用的史料,就是所谓的《陆道判捐资》,其中云:“元时富人陆道原,货甲天下,为甫里山长,一时名流咸与之游处。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历付之曰:‘吾产皆与汝……’道原遂为黄冠……所谓二人者,其一即沈万三秀也。”
  
  很多研究者据此认为,正是由于这位陆先生的巨资给了沈万三,毕业论文沈万三才在经商道路上得以“起飞”。有些研究者还就此“分财说”作文进行细节性——“复述”《陆道判捐资》中说过的那些话,以坐实这个“沈万三秀”就是周庄沈富其人等等。
  
  这则《陆道判捐资》出自《苏谈》一书,而《苏谈》关于苏州地方风情、名人逸事的记述在众多明清笔记里面是颇为有名的。因为作者杨循吉(1458年—1546年),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曾官礼部主事,弘治初辞官归里,是一个做官的文人。以一般人眼光看,杨循吉无疑是“资质”较好、可信度较高的一位封建士大夫;又因他是吴县人,对苏州掌故有亲见、亲历、亲闻的优势,就尤能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他离沈万三时期,不过晚百多年,在诸多明代笔记作者中,他算是靠前的一位了,他关于沈万三的记载当然也应该很可靠。
  
  原来,杨循吉所说的“陆道原”乃是“陆德原”读音的讹误,但这还是小错。
  
  细读陆德原墓志铭可知,这个所谓的“陆道原”并非是杨循吉所言以“货甲天下”闻名的,而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人士,毕业论文他在家乡办甫里书院,并任院长,亦即杨循吉所称的“甫里山长”。这位“陆道原”还曾捐资重建长洲县学,后又任徽州路儒学教授。为修复徽州路学,元至元六年(1340年)他回苏州“购良材,募善工”时病逝于家,时“一子颐孙,古代史毕业论文始八岁,长女仲端赘徐元震,幼女周保,生甫三月”。所以,杨循吉称“陆道原”把财产分给沈万三,自己去做道士等等情节,都是想像出来的,或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纯属子虚乌有,根本不是事实!
  
  所以,他这一条“分财说”笔记,不仅为当代沈万三研究者看重,而且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传抄,如明《弘治吴江志》、明田艺蘅《留青札记》、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清《乾隆吴江县志》,乃至周庄第一部镇志清乾隆年间的《贞丰拟乘》等等,毕业论文都是袭用照搬,作为信史使用。然而,事实却表明,杨循吉的这一记载是完全错误的!
  
  明都穆辑录的《吴塚遗文》一书中载有陆德原墓志铭全文,让人们知道了杨循吉的这个错误。
  
  陆德原是长洲县人,杨循吉是吴县人,长洲、吴县两县同城而治,陆可称是杨的同乡先贤,但文化“资质”较好的杨循吉为何连百多年前同乡先贤的事都弄不清,古代史毕业论文而犯如此“低级错误”?认真分析陆德原墓志铭,再联系沈万三经商的经历和元末明初的社会现象,也许能找到原因。
  
  陆德原回苏州“购良材”——买优质木材,必与商人联系,而沈万三就是着名商人,陆因此与沈有联系,做生意,甚至是做一笔大生意,是符合日常生活的。而外界不明真相,只知道陆、沈之间曾有过一笔资金来往之事,时间一长,知情人越来越少,内情就更说不清,古代史毕业论文最终衍生出陆向沈馈赠资财的“分财说”系列性情节。更重要的是,这种系列性情节还符合元末明初时出现的富人为避祸散财的社会现象。如当时的画家无锡人倪云林就放弃了家财,漂泊江湖,依从亲朋生活。这双重原因,使得百多年后的杨循吉道听途说,还深以为然,未经考证,就贸然进自己的书中,铸成错误!同样,也正是这双重原因,使得明清时期有那么多公私着作的作者兴致勃勃地传抄这一错误信息!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