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 > 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分析

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分析

作者2019-07-10 15:19未知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它们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的伟大作品。新时期以来,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此文学论文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延传的历史进程,展现了现代文学经典在延传中的变异和重构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延传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萌芽、兴盛、发展到成熟和繁荣,留下了众多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不随时空迁移而变化的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在对经典的不断阐释、欣赏领悟、转换重塑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品格。本文从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的相关问题。
  
  一、经典的概念、特征
  
  一直以来,文学经典的定义和解读都存在着另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也导致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模糊。其中一种完全否定经典、消解大师,而另一种则试图重释经典,寻找大师。两种相反的倾向在对经典的解读上存在一系列悖论:既是永恒和绝对的又是暂时和相对的;既是自足的和本体的又是发展的和开放的;既是适应整体的又是满足个人的。两种倾向都具有片面性、绝对性和盲目性。经典虽然难以给予精确具体的界定和定义,但它既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也同时存在巨大的解读和阐释空间。其特征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经典本体是原创性文本和独特性解读的结合
  
  经典是作者根据个人的世界观进行的不可重复的创造,它体现出丰富的人性色彩和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原创性的表达,同时它提出的人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与当下的意识结合,又会在对经典的独特阐释和传播中产生持久的震慑力[1]。经典既不能脱离文本自身的原创性和历史特征,也在不同时代的解读中不断定位、重塑,这也促进了真正的经典在延传中变异衍生、长存不灭。
  
  (二)经典的存在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化特征
  
  经典是个人精神世界与艺术原创的结合体,既能反映个人的心声也能体现特定时代公众的话语,因此,它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表达。而在对经典进行阐释时,个人的、感性的和无意识的解读使经典具有了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促使了不同时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深层沟通,也因此让经典出现“共鸣”的效果,进而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2]。


       (三)文学经典的延传具有恒久性文学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影响力,它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而保留下的伟大作品,对经典的研究必然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二、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五四时期中国文人从形式上、知识论及文化的深层结构出发,构建起了一个既与中国传统旧学体系截然相反,又不同于纯粹的西学的开放的、多元的新知识系统。这个新的知识系统促进了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在文学探讨和创作方面,现代意识开始出现。
  
  (二)中国现代文学出现新的意识形态系统
  
  血缘基础上的宗法体系的崩塌,随之个体独立价值被实现,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由此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和中华民族的救亡,新的意识形态系统开始出现。
  
  (三)新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新的知识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建立,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出现,经过人们审美取向的更新,中国旧的程式化文学套路开始被舍弃,新的美学原则促进了新文学经典的诞生。如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同时出现了对这些作品的赞誉和接受性的评价。新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既包括新经典文本的创作,也包括对这些作品的接受[3]。
  
  三、多维度阐释现代文学经典的延传
  
  (一)革命与审美的关系
  
  经过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文学价值和审美的整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得以诞生。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文学经典的解读普遍从革命与审美的双重架构中展开,在此期间,鲁村的作品先被批判为“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后从革命出发进行阐释,成为左翼文学的旗帜。左翼文学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在意识形态和审美水平上互相攻击批判,争夺文学经典在确认和解读上的话语权[4]。到四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革命功利主义价值观,革命性成为文学经典确认的显话语,鲁迅、郭沫若的第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被从革命角度阐释,并在这种阐释维度的影响下,诞生了茅盾的《子夜》这样的第二代文学经典和以《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第三代文学经典。尽管审美在革命性的约束下,逐渐不被重视,但仍然有像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这样坚持文学独立审美品格的作家。而巴金、老舍等的作品对革命性与审美的把握恰到好处,既保持了艺术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又避免了不被认可的跌宕命运。
  
  (二)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民族化更关注民族特色的保持和发扬,对现代化的弊端和不足十分敏感。陈寅恪先生提出了“相反相成”态度,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既讲究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风格,又吸收了西方意象派的象征手法和以老舍、沈聪恩为代表的京派小说经典。总体来说,在此期间单纯的现代化、西化作品逐渐消失,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代经典主要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作品,体现了民族化涵盖现代化的审美精神。
  
  (三)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相比于西方而言,缺少本土资源的支持,新文学虽然相对于旧文学大众化程度得到空前提升,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大都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大学教授、留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文学确立的话语权[5],因此,大众化和精英化的悖论在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普遍存在,即都承认大众化的方向,并向这一方向努力,但在不知不觉中精英化越来越得以显现。
  
  四、结语
  
  此篇现代文学毕业论文意在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革命与审美、民族与现代和大众与精英的关系中经过不断异化、遏制、幸存直至改革开后得以重构、发展并繁荣,它的诞生与延传是时代精神、传统文化、文学审美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4):103.
  
  [2]张惠玲。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J].山花,2014,(12):151-152.
  
  [3]程光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派文学”[J].文艺研究,2006,(7):27-37.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它们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的伟大作品。新时期以来,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此 文学论文 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延传的历史进程,展现了现代文学经典在延传中的变异和重构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延传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萌芽、...[全文]
[现代文学]浅谈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
摘要:我们都知道,文学与艺术是不分家的。文学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更,赋予了文学现代化的气息。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正是现代文学有别于普通语言的关键所在。文学语言源自于生活,又强化了生活语言,使得读者进入文学艺术所描绘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的都是作者的心理状态与情感。此篇 文学论文 浅要论述了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全文]
[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转型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运动,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这场文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也成为我国语言变革的起始点,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语言变迁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 文学论文 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论述了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全文]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该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多重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文学...[全文]
[现代文学]浅析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经济变化、社会生活变迁密切相关。文学作品的世界化、民族性、现代性、市场性以及民间倾向特征在历史发展历程中被显露出来。现代文学创作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的文学艺术不能被市场所捆绑,应理性看待,关注文学创作本身。此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将就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现代文学;发展趋势;...[全文]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
摘要:中国文人多从民间走来,他们对乡土风俗的嗅觉相当灵敏。乡土风俗是某个特定社会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更从点滴中渗透出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从不同角度探究此类作品中乡俗叙事的内容和特点,有助于感知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心中的乡土世界。此 文学论文 就此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俗叙事情节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文学;乡...[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