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毕业论文
作者2019-07-27 11:28未知
古代史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并由北方政权隋朝发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隋;统一;文化意识;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
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以南北分裂为主的历史时期,就此结束。如果说历史上充斥着偶然事件的话,这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毕业论文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促成统一的因素却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但如果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其言语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而移民的往来打破了这种隔阂,因为移民和原住民之间总是要交流的,他们就会寻找出新的交流约定来。古代史毕业论文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与此相关的是,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族的本族语言也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了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
其次是生活习俗的混一,主要在于游牧习俗与农耕生活的相适应。本时期的民族问题,不是在边境上的攻战,而是在中土的如何相处。其民族融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是交往;第二是杂居;
毕业论文第三是普遍的通婚;第四是文化和行为准则的认同。对少数族的上层,农业化和汉化是一致的。为了统治,他们要与汉族打交道,就会率先学习汉语言文字,如稽胡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这种结果是惊人的,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至北朝后期竟需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接下来是文明感染,如土族的风气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若魏道武帝也服寒食散,以致药数动发。其中一个动因是由此可以提高他们在族群里的地位或威权。但往往这两者是同步的,尤其在下层。一旦下层族众也融通了,民族融合就难以逆转了。
古代史毕业论文再次是水陆道路的打通。路是人走出来的,军队的征讨,民众的迁徙,商人的贩卖,行僧的云游,都会把路走得更多更广。士兵、移民、商贩、僧人是魏晋南北朝最常见的人们,他们的往来带动了道路的发展,也带出了统一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适应南征北战的需要,自曹魏起在水利上开始做两件事。一是配合大规模屯田的需要而修建灌溉系统,如当时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即使前燕这样的政权,也因屯田而沟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务尽水陆之势。二是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如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白马渠、鲁口渠、贾侯渠、讨虏渠、广漕渠、淮阳渠、百尺渠及巢肥运河等等。毕业论文所以当时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这些水道的开凿或疏通,无疑为隋代的大运河开通打下了基础,并使以后隋唐的大统一少了几分地理上的障碍。由此尽管政治上是分裂的,经济交往却很寻常,证据之一就是诸朝的商业税越来越成为官方的重要收入。不仅河桥孟津,解券输钱,就是沿途旅舍,也对交易贸迁者依客舍收钱,追求末利。东晋南朝更是如此。古代史毕业论文证据之二是南北之间还常设互市。早期如前秦苻健于丰阳县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来远商,于是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矣。后来北魏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地方上如魏崔宽为陕城镇将,以恒农出漆蜡竹木之饶,路与南通,贸易来往,家产丰富,而百姓乐之。又如北魏占领淮河流域后,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问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但也有人一下子购得鳆鱼三十枚者,可见交易量还是不小的。即使在打仗时也未停止,如高季式为都督,随司徒潘乐征江、淮间。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而这种商业上的利益,致使北魏缘边州郡的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另一边如梁时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凡此,可见南北边境交易规模之大和影响之深。魏分东、西后,士人仍缘姻旧,私相贸易,虽有禁令,但犯者非一,后来不得不放松。又如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苏琼为徐州行台左丞,行徐州事后,听两淮通籴粮食,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这种情况当然是促进统一的因素之一。最后落实在一统观念的强化。
- 上一篇:制度变迁与西汉中期政治毕业论文
- 下一篇:【历史论文】唐代音乐教育学术历史回顾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