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古代史 > 【历史论文】唐代音乐教育学术历史回顾

【历史论文】唐代音乐教育学术历史回顾

作者2019-07-27 15:19未知
  本文是一篇历史论文,主要是讲述唐代音乐教育的整体概况、唐代官府音乐机构中的教育、音乐人才的研究、宫廷音乐机构中的教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唐代音乐教育的整体概况。关也维在《唐代音乐史》中论述了教育管理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发展沿革,认为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技艺为目的,以师立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历史论文作者了解到李西林的《唐代音乐文化研究》中提及了乐人的轮训制度和考核制度,主要是以太乐署、鼓吹署的考核为主。2修海林的《隋唐宫廷音乐机构中的教育活动》认为大常寺以及教坊、梨园是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存在着音乐教育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是以雅乐、燕乐为主。3史书园、冯志平的《唐朝宫廷音乐机构及其音乐教育职能考论》对教坊、梨园、太常寺机构进行考述,分析宫廷音乐机构的教育职能。4陈晓峰的《唐代音乐教习场所研究》对唐代宫廷音乐教习场所的从乐人员、教育场所进行了简要的论述。5赵言的《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音乐教育考略》重点讨论了太常寺、梨园、教坊的组织结构和教育职能。6这些研究成果多以音乐机构为研究主体,对音乐教育只是简要论述,未能深入分析。因此,历史论文作者了解到对于音乐教育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唐代官府音乐机构中的教育。太乐署、鼓吹署是太常寺下辖的音乐机构,是培养乐人的教育场所。岸边成雄在《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对太常寺、教坊、梨园等教育场所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对太乐署中教育考核体系进行了分析。1葛恩专在《试论唐代宫廷音乐教育—以太乐署中乐工为例》阐述了太常寺、太乐署的沿革,着重分析了太常乐官、乐人、教育考核体系。2曾美英在《唐宫廷音乐教育的职业训练与考核规范》一文中也提及到太乐署、鼓吹署中的考核制度。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太常寺、太乐署、鼓吹署的制度及沿革,或是关注教育考核体系,很少具体到音乐教育内容的研究。
  
  (三)音乐人才的研究。乐人技艺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目前历史论文作者了解到学术界对唐代乐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乐人的群体性体研究,主要论着有毛水清的《唐代乐人考述》对唐代乐人进行考证,其内容侧重于音乐人才的技艺水平。欧燕的《唐代城市乐人研究》对唐代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乐人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长时段考察乐人由平民到贱吏再回归到平民这一动态的过程。柏红秀的《唐代音乐文艺研究》对太常、教坊、梨园乐人分类研究,并讨论了唐代乐人的身份地位问题。左汉林的《唐教坊乐工考》;《唐梨园弟子考辨》10对教坊乐工和梨园弟子生平、技艺等情况进行考察。姜伯勤的《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戴显群的《唐五代优伶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关的问题》对唐代乐人社会身份、地位进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多聚焦于乐人的来源、技艺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很少关注乐人才能的培养。>>>>>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毕业论文

         二是对唐代乐人的个体考察,其成果主要有吉联抗的《唐初制乐的祖孝孙、张文收和吕才》分析三人在唐初制作雅乐的事迹和个人音乐成就。陈靖雅的《唐代歌唱家—永新》对永新的生平、个人艺术成就进行了阐述。这类成果较少,对音乐人才的个案研究有待深入考察。
  
  (四)历史论文作者提到宫廷音乐机构中的教育。梨园、教坊是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教坊是教习音乐,管理乐人之机构。历史论文作者了解到徐忠奎的《唐代教坊中的音乐教育》对唐代教坊的机构设置、人员进行分析,并将太乐署中的教育考核制度用之于教坊。4关于梨园的教育职能,李尤白在《梨园考论》中认为唐代梨园是培养演员、歌舞艺人的专业学校。5李燕飞在《论唐代梨园中的音乐教育》中将梨园与太常寺、教坊进行比较研究,更加关注梨园乐人、乐官,对梨园教育论述不多。关于教坊、梨园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机构自身的沿革、乐官、乐人的研究,对宫廷音乐机构的教育职能分析还不够深入。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